细草,微风,河岸。5月31日,初夏时节,莆田湄洲岛湖石淉公园内,碧波荡漾,河水清澈见底,蜿蜒的慢步道、亲水平台、小广场等景观点缀其中。不远处,几只水鸟嬉戏翻飞,时而驻足停歇,时而悠闲地漫步浅滩,优雅的身姿倒映在水面,粼粼的水波更显灵动……一幅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和谐画卷在八闽大地上徐徐展开。
水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基础的因子,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资源。近年来,福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将系统观念贯穿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由污染治理为主转向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构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新格局,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文盛景美、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篇章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先行示范 建设再生水循环体系
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提供了绿色可持续尊龙凯时一人生就是博官网的解决方案。福建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旨在着力推进污水厂达标尾水的水质净化和区域循环利用,研究破解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难题。
在莆田市湄洲岛西侧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有一片300多亩的红树林郁郁葱葱。源源不断的清水从红树林中缓缓穿过,流向大海,小鱼小蟹栖息其中,引得一群群白鹭前来觅食。
“这片红树林是10多年前人工栽培的。由于红树林需要咸淡水交界的生长环境,两年前,我们尝试将一部分处理达标的生活污水引到红树林中,有了咸淡水交界的环境,红树林长势更好,生物多样性也更丰富了。”湄洲岛管委会党委书记吴海端介绍,近年来,湄洲岛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技术,不断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拓展再生水利用领域,在岛上最大限度“留住水、用好水”,推动“大种树、种大树”,奋力答好生态答卷,探索海岛生态保护开发的新路径。
日前,莆田被纳入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范围,湄洲岛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称号。当地积极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全岛数万人平均每天产生的3000多吨污水通过管网统一收集,处理后的尾水达到直排标准后,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渠道及池塘的补水等,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域统筹 综合治水助力生态美
泉州永春作为福建省综合治水试验县,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治水理念,采取环保先行治污水、河道整治防洪水、水土保持涵养水、生态修复净化水、文化塑造美化水、科学发展利用水的“六水共治”措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县域综合生态治水模式与成功经验。
5月31日,在永春马跳水库,工人们铆足干劲争分夺秒抢工期。据悉,该水库是为解决永春蓬壶、达埔两镇的供水问题而建,库容为1010立方,水库建设总投资6.5亿元。建成后的马跳水库将成为永春县城的备用水源,促进流域内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走进永春东关镇外碧村,临水步道飘然若带,两岸房屋白墙青瓦,沐野拾光农耕体验区绿意盎然。外碧村沿着“碧溪风情·乡土记忆”的思路,全力推进“一轴五区”建设,成功实现了从“杂文”到“诗歌”的美丽嬗变。这样的“治水之变”由单个美、部分美走向整体美,逐渐扮靓绿色福建。
同样的嬗变在龙岩长汀更为令人瞩目。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中国四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之一。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长汀早在十年前就已上演从“火焰山”到“花果山”,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满眼新绿等“敢教山河换新颜”的故事。
福建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为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福建确定了全国唯一的水土保持宣传日,启动了水土保持科教体系建设,水土保持工作全国考核年年优秀,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数量最多类型最全,水土保持率从2012年的90.05%升至目前的92.79%;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跻身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幸福河湖 打造人水和谐新标杆
以江河安澜为前提,建成完善的防洪排涝抗旱体系,使之能御洪水、排涝水、挡潮水、保供水;以功能协调为保障,推行跨界联防联控社会共管共治,做到水量充足、水质优良、水体通畅、水景美丽;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河水长流、山水和鸣、万物共荣;以山清水秀为底色,坚持流域协同水岸共治,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赏得了美景;以人水和谐共生为目标,协同推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超越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达到宜居、宜业、宜游、宜养……这是福建对幸福河湖内涵的解读与诠释。
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溪水清澈见底,植被保持完好,两边红灯笼映照着琳琅满目、热气腾腾的沙县小吃,乡村发展与绿水青山互不辜负。此前,针对林木失管、耕地抛荒,水体污染等问题,俞邦村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在生态保护各方面均取得成效。在治水方面,俞邦村整合护林、保洁与河道专管岗位,形成河道保护常态化;以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为基础,通过加强河道整治植绿新增河道景观,提升村民获得感,推进生态效益转化为“美丽经济”;在创新林改、落实河长制、发展“小吃 文旅”上进行系列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沙县俞邦村的美丽河湖新面貌是福建建设幸福河湖的一个缩影。2017年,福建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穿透”、河流湖泊山塘水库“全覆盖”的河湖长组织架构。全省共有6886名河湖长,265名河道法官、检察官和1908名河道警长下沉一线、共护碧水。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退出1310座小水电站,率先落实农村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涌现出一批“安全、健康、生态、美丽、和谐”的幸福河湖。
十年来,福建省累计完成投资3990亿元,平均年增速16.9%,实现了从“水利小省”到“投资大省”的转变;十年来,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8.8%增至2022年的89.1 %,高出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6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南至北,跨越山海,福建还将继续探索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模式,努力为美丽福建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出更大贡献。一场场“绿色治水”“人水和谐的”的生态保护修复“接力赛”将在八闽大地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