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南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多措并举全力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和执法监管,河湖环境持续向好。
顶层设计推进制度落实。制定河湖长办工作细则,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河湖长办组织协调、分办督办作用,保障河湖长制工作体系高效运转;制定年度工作细化方案,完善修订考核办法,制定考核细则,开展“一县一考”“一河一考”“一单位一考”,推进年度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同时,建立“河湖长 检察长 警长”协作工作机制、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有效衔接机制,推进“水行政执法 检察公益诉讼 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为依法治水、保护涉水领域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提供机制保障。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与黔西南州,广西百色市、河池市签订南盘江(红水河)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协议,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巡查、联合执法、协同监督机制,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局面。
多措并举推进河湖岸线管护。着力推动河湖长履职,开展河湖长制业务培训,提升责任单位业务能力,当好河湖长助手,协助河湖长履职,抓实“一河一策”实施和推动河湖问题整改。常态开展河湖“四乱”排查整治,采取四不两直、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对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进行排查,发现并推进突出问题整改,并持续开展以“爱家有方·护园有法”为主题的清岸清水活动1720场(次),累计清理河道2900余公里、垃圾240余吨。聘请603名专职河湖保洁员对河道开展日常保洁,河湖环境逐步改善。
齐抓共管推进依法治水护河。着力强化河湖长制工作督导和联合执法检查,组织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开展河湖长制督导和联合执法检查,目前发现并督促完成140余个问题整改,有效提升河湖管护能力。同时,加强水环境执法,常态开展水环境破坏执法巡查,持续开展“渔政亮剑”专项执法,严厉打击河湖违法破坏行为。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系列专项执法行动876场(次),立案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127件,共侦办非法捕捞水产品等刑事案件186起,有力规范渔业生产活动和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管治结合推进水资源保护。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建立州、县两级“三条红线”控制体系,深入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完成县城总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以及磷化工产业发展等23个规划水资源论证审批,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探索农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全面规范取用水管理,按照“一户、一证、一档”的原则,实行分户建档,实现取水许可电子档案化管理,并全面实行取水口“一口一牌、一牌一码”,全州607个河道外用水单位取水口全面实现“身份证”式管理。同时,开展节约用水监督检查,通过“书面检查 现场抽查”方式,按年度开展州对县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取水许可审批和日常监督管理。坚持依法依规和因地制宜相结合,持续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加强河湖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
部门协作推进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工业污染整治,鼓励支持企业推进工业废渣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循环利用,持续完善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设备。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区12个,示范面积2.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892万亩次;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和农膜回收利用,并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着力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逐步完善全州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污染治理。
综合施策推进水环境治理。印发实施重点水域治理规划,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污水收集处理。目前已开展县城区污水溢流直排排查整治37个,实施“一厂一策”,解决全州9个县城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低的问题,推进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城镇收集管网改造338公里,并完成7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56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推进农村河湖村民自治管理,通过将农村河湖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强化农村制度约束,形成村寨群众相互监督、对外监管、共护共治的农村河湖环境村民自治管理良好局面。
多维共治推进河湖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河道治理工程,持续推进涟江、坝王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治理17公里,河道行洪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河湖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扎实推进河湖水生生物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务、市场监管、林业等相关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80余人(次),常态监管斑鳠等水生生物栖息地、饲养繁育展演展示等特许经营利用场所,推进河湖水生生物保护。扎实推进河湖生态养鱼,通过招商累计投资2.1亿元发展大花水库等生态养鱼,我州湖库生态渔业养殖面积达5万亩,以渔净水得到进一步推进。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加强植树造林和石漠化治理,完成营造林46万亩,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国储林建设、高标准农田、石漠化治理等25个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85.3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