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上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围绕“运河文化”做文章,建橡胶坝,蓄养水面,还清水质,开通航道,整理修缮沿岸文物……如今,延续千年的运河文脉正在串起沿岸的文化“珍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卷上书写新篇章。
连年治理降低水害威胁
提起大运河,很多北京人首先会想到流经通州的北运河。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新中国成立前,北运河水害不断,1939年曾发生过一次空前的大决溃,一眼望不到边的洪水,淹没了两岸100多万亩土地,吞没了814个村庄,冲毁房屋近5万间,灾民数量达到23万多人。当时,北运河上游溃堤的洪水,已浸入了通县县城。(1963年7月26日《北京日报》3版,《北运河今昔》)
▲1963年7月26日,《北京日报》3版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兴建,北运河的水害威胁不断降低。
为了减轻北运河的排洪负担,1950年兴建的潮白新河,将一向注入北运河上游的潮白河水,通过潮白新河改向箭杆河排泄。从1960年起,本市水利部门开始实施运潮减河工程,把北运河部分洪水导入潮白河。北运河治理工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继续开展,疏浚开挖河道,两岸修筑防洪大堤,新建闸、桥、涵洞……多种举措降低了北运河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也令这条河逐渐成为北京东南郊地区防洪排涝和城市排水的要道。
▲1959年,通州区7个公社的2000多名社员在修建北运河拦河闸。李晞摄
▲1959年6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生态改造焕新老旧河道
“从前的大运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桃花水涨满岸绿。”著名作家刘绍棠曾用诗般的语言描绘大运河,但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大运河在他的笔下却成了另一番模样:“滔滔不绝的污水把北京的翡翠围腰变成了臭不可闻的脏水沟……”
▲1986年11月2日,《北京日报》1版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承担北京90%排水任务的北运河河道淤积,水质逐渐恶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些专家、学者结合通县建设提出了“开发古运河遗址,建设新旅游区”的设想,以期唤醒沉寂多年的大运河。(1986年11月2日《北京日报》1版,《把古运河开发为旅游区意义重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运河流域新建了7座橡胶坝,大运河蓄水量显著提升。很快,码头建了起来,游客也跟着来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运河畔的白庙村利用水域开发了旅游度假风景区,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民吃上了“运河饭”,日接待游客最多能达到4000人。几年后,通州区西集镇大运河岸边出现了捕鱼者的身影,这个景象已在大运河畔消失了数十年。(1998年6月15日《北京日报》2版,《京东唤醒大运河》)
▲1998年,通州区旅游局和胡各庄乡推出旅游度假区。图为人们乘龙船沿运潮减河欣赏田野风光。李士炘摄
运河水质的改善离不开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兴建,运河两岸植被也持续恢复,到2002年,运河两岸植树已近20万株。随着各项改善水环境措施的落实,古老的大运河被一步步唤醒,开始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2002年11月6日《北京日报》8版,《大运河又有鱼了》)
▲2002年11月6日,《北京日报》8版
见证“双奥”火炬传递盛况
因为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北京获得了“双奥之城”的美誉。古老的大运河,见证了“双奥”火炬传递的盛况。
▲2008年4月9日,《北京日报》8版
2008年8月7日17时08分,承载着第一棒火炬手王云峰的仿古船“安福舻”起航,长近20米的主船“安福舻”启动驶离一号码头后,又有另外5艘“护跑”仿古船驶出,6艘大船浩浩荡荡。参加这场传递的22名火炬手中有14人是在水上进行传递的,水上传递路线长1400米。(2008年8月8日《北京日报》9版,《“祥云”今晚飘进鸟巢点主火炬》)
▲2022年2月5日,《北京日报》13版
2022年2月4日下午1时,北京冬奥会火炬从大运河森林公园南门休闲长廊出发,经月亮岛观景台、柳荫广场等景观,最后传递至鱼跃广场收火,126名火炬手完成了接力。(2022年2月5日《北京日报》13版,《飞扬之火 照亮未来》)
擦亮运河文化“金名片”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也成为北京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北京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擦亮了运河文化这张“金名片”。
按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要求,2017年北京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把大运河相关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物列出清单,分类分级保护,同时把文化保护传承与疏解整治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产业带。(2017年9月7日《北京日报》6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成立》)
▲2017年9月7日,《北京日报》6版
此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北京的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共82公里的河流沿线启动,相关部门对文物遗产一一梳理勘查,进行保护、修缮或复建。(2019年7月11日《北京日报》13版,《众星映河》)
▲2019年,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旅游通航。马文晓摄
北运河通航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北运河的持续治理,河道平均宽度从80米拓展到了200米,部分河段达到了300米;河水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五类,实现了不脏不臭无水华。
2019年10月3日上午9时20分,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旅游通航正式启动,停靠在运河码头的游船齐声鸣笛,游客们纷纷登上游船,体验运河水上风光。此次通航河道全长11.4公里,途经通州奥体公园、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商务区。(2019年10月4日《北京日报》1版,《大运河通州城市段通航》)
▲2019年10月4日,《北京日报》1版
2021年6月,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实现旅游通航。2022年6月,北京与河北间的水运通道恢复连接,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了通航。未来,在一船游两地的基础上,京津冀三地游船互联互通也有望实现。届时,延续千年的运河文脉,将串起沿岸的文化“珍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卷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