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古今!现代水务交融运河文化!-尊龙凯时一人生就是博官网

日期:2023-04-23 17:18    来源:水润京华

字号: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八年前的今天,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北首,近几年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矗立在五河交汇处的大光楼集中展现了大运河水工文化和验粮文化,随着京冀通航在即,将重现“千帆过闸”盛景。

北京五大水系之一的北运河流域,面积占全市的26%,却承载全市80%以上人口的生产生活、产生全市80%以上的gdp,保障着首都核心区及城市副中心的防洪重任。西高东低的地势使位于流域东南的通州压力加大,西、北部的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进入通州即分流运潮减河及北运河。

位于运河源头的北关分洪枢纽原建设于60年代,21世纪初下移900余米至京杭大运河北首,拦河闸仿效大运河南端苏杭的仿古石桥结构建设,体现运河南来北往的文化交融。七孔闸桥西侧的大光楼,楼高两层,采用古代验粮楼形式原址重建,重在恢复运河源头历史原貌。

1.png

传承运河文化的因子

京杭大运河北至通州,南至杭州,在地理上南北纵贯6个省级行政区17个城市,在时间上纵穿2500年,早就不单单是一条河,而是一个涉及水利、生态蓝绿交织、经济、城市绿色发展、历史、人文古今同辉的流动载体。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物资运输大动脉,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也有了漂来的北京城之说。嘉靖七年(1528),巡仓御史吴仲于现在的管理闸楼处,督修“大光楼”,作为验收漕粮之用,名字取卦爻“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从上方施利于下方,这种道义必能大放光芒)之义。

2.jpg

1900年,大光楼被八国联军烧毁,2008年结合水利工程得以复建。如今的大光楼,在修建时充分采纳文物专家的建议,按照史料和古建方法,部分还原了明清时期的大光楼,在制式上使用了皇家规格的双金龙合玺彩画及七彩斗拱,金粉重檐,雕梁画柱,颇显气势。

工程雕琢融入运河文化元素

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属平原区水闸枢纽,主要由拦河闸、船闸、分洪闸、景观桥、源水岛、验粮楼、人工湿地等组成。

工程的设计决策上

对大运河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将闸桥以南北文化交融的仿古石拱桥形式修建,将闸室部分恢复了验粮楼原有古迹,并通过楹联匾额、刻字图雕、建筑铺装等形式,提升了整体工程的历史文化品位和水利工程的内涵。

工程的整体布局上

紧紧抓住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和运潮减河五河交汇的独特地貌,将古通州八景之一的“二水汇流”扩展为“五水汇流”。同时以周边的燃灯古塔为背景,彰显七朝古都北京的独特地域气息,突显了运河的人文色彩。

工程的细节雕琢上

巧妙利用工程下移的机遇,形成一个四面环水的源水岛,布设北关枢纽的主要水利建筑物,使之与通州百姓若即若离、隔而不围,营造出一片相对独立的水利建筑群及远眺的运河文化展示区、体现出浓厚水文化意味。

运河文化与现代水务的交融

北关分洪枢纽以运河文化为核心,巧妙地将工程与城市规划景观相融合,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也为将副中心打造成为“水在城中,河在绿中”的国际新城创造了条件。

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通州,北关分洪枢纽兼具景观、生态、防洪、文化、教育多重功能,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市委组织部水务教学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并融入副中心5a级景区对社会开放。

3.png

新时代,首都水务人持续按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大运河生态发展带的基础支撑作用,建设人文运河、生态运河、魅力运河,实现北运河通州段的全线通航,共同打造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新业态,为城市副中心实现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水岸经济腾飞提供坚实的支撑。

网站地图